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6节(1 / 2)





  沈泽说:“严肃个……这是严肃的话题?”

  顾关山饿的懵懵的,说:“挺、挺严肃的啊……”

  “那我说个严肃的。”他说。

  “别说下辈子……”沈泽嗤笑一声,声音却哑着。

  “——我管你哪辈子。顾关山,你敢嫁别人试试。”

  作者有话要说: 【注】ets: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托福的主办方。顺便说下ielts的主办方是british council。-听力是我遇上的考试原题……不过是雅思的听力(近期可能情节进展比较快,不建议跳章,大概没几章他们就能毕业了!然后……我有一个非常好奇的问题……倒也不用认真回答,大家对沈泽的好感度高还是对关山的好感度高呀?

  第七十三章

  -

  整个高三, 沈泽在学校, 非常的拼命。

  他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 初中时从一个上课绝不听课的混子到凭自己的成绩考上一中——他花了大约两个月, 初中那点东西对他来说太过简单, 但是高考的难度和中考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起初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一开始的进步也的确喜人——他从年级倒数, 到年级前五十,只花了一个多学期, 两场正式考试之后, 沈泽就跃进了优等生行列。

  但是学习和一切东西都是如此:越往上越难, 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永远是少数。

  他的短板是英语和语文,沈泽这人, 说句老实话,勉强算得上一个世家子弟——但他爸沈建军显然是个粗人, 沈建军脱离自己的宗族多年,当年还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才逃的家。沈泽小的时候他爸又在创业, 沈泽就算继承了个聪明头脑,基础教育也落下了。

  语文和英语尤重积累,基础教育落下之后,沈泽越往上走, 越感觉自己的吃亏。

  高考复习中,当你在550,600的分数区间游荡时, 各科都需雨露均沾,大面地复习,而且那样复习之后,肯定会有成效——

  ——但当你的分数一旦突破了六百二三十分,大面复习就再也行不通,那时候就要从边边角角往外抠分了。

  抠分是什么意思,就是掐着每一个大题——例如英语阅读,例如数学大题,或者语文现代文阅读,计算自己最多能拿多少分,然后一分两分,甚至零点五零点五地往外抠,一分分地往上加,加完了发现仍然远远不够,就只能再折回去抠分。

  其中抠分最痛苦的两个科目,非语文和英语莫属。

  沈泽从高三上学期开始,就没在十二点之前睡过觉——其实这是个可喜的进步,毕竟沈大爷高二的时候都是熬到两点钟的。

  但是他以前熬到两点钟,是玩游戏,如今熬到十二点钟,却是为了刷题。

  他不敢熬晚了,否则第二天没精力听课,也不敢熬少了,因为整个高三的确是一分一秒的流逝着,每过一分钟,每过一天都让人神经绷得更紧几分,因为时间在变少。

  沈泽十月份的时候,终于申请了住宿。

  他以前都是晚上打车来回,晚上交通好,回一趟家也就不到三十分钟——但是沈泽终于意识到了这样是行不通的。

  高三的时间太宝贵了。

  住宿的寝室里有个陈东,陈东每晚沾上床就睡,打呼噜打得山响,沈泽就在下面挑着灯整理错题。

  顾关山对他说:“对高考,要有一种最起码的敬畏感。”

  她爱玩,却仍然保留着对每件事的敬畏——对知识,对人生,对美和世界,她都是敬畏而温柔的一个人。

  沈泽就和顾关山一起熬夜,深夜的寝室里,和城市另一头的小卧室里——他们的手机屏幕在深夜里温柔亮起。

  顾关山的消息点亮他的屏幕:“……沈泽,晚安。”

  -

  十一月初,顾关山的托福成绩出来了。

  ——110分整。

  她准备的时间长,底子好,又充分准备了好几个月,这个成绩一出来,就算portfolio没有那么优秀,对于申请伊利诺伊艺术学院而言,也可以说是稳妥了。

  沈泽知道那消息的时候,刚考完月考。

  沈泽对着顾关山兴高采烈的消息愣了愣,然后又笑了起来,对那些人说:“晚上我们订的外卖,我请客。”

  陈东纳闷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怎么突然请客?”

  教导主任经过,沈泽将手机塞回兜里,无所谓道:“我未来媳妇一次完成托福指标。”

  陈东:“……”

  陈东嫌弃道:“你这是真遇上自己的克星了,死心塌地这么长时间?连人考个语言出了分数都得来秀一秀……”

  沈泽随意地双手插兜,往班里走,一边走一遍道:“托福一次考个一百一就是厉害,她爸妈不发朋友圈我发。至于克星——”

  他停顿了一下,说:“——你说对了,她就是克我。”

  陈东:“……”

  陈东看着沈泽的背影,嘀咕道:“这是被吃死了吧。”

  -

  ——要对高考有着最起码的敬畏之心。

  沈泽越往前,越觉得自己的不足——他曾经因为自己聪明而膨胀,不把学习这件事放在眼里,只觉得这种考试只消考前看看即可,学习是书呆子的专利,努力是没有天分者的遮羞布。

  但是当他终于怀着一个近乎遥不可及的目标院校,坐到了书桌前,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浅薄。

  对于一个外省考生而言,往北大考,有多难——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它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是每个人都在课本上学过的“京师大学堂”,新文化运动的风在里面刮过,五四运动在里面萌芽,严复和蔡元培,朱自清和邓稼先,他们或是爱国,或是尊重科学,崇尚自由和理性,在过去的百年岁月中它犹如一个巨人,在每寸历史上留下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