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0章(1 / 2)





  有天外玄铁打造的炉子,有远古神兽做炉将,有混沌的气息融入其中,加上江城的泥土,的确足以完成这项巫术了。

  陶二知道四郎的来历,闻到那碗血就知道这傻瓜又割到手了。饕餮不想要别的妖怪知道四郎的真实来历,所以听了胡恪的话,并不吱声。心里盘算着等到晚上再叫四郎好好感受一下妖怪的精与血是多么宝贵多么具有力量的东西。

  四郎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剂,包入馅料,然后捏成男女小孩的人头,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最后把用血浸泡过的莲子劈成两半,安在面人的眼睛上。看着碗里所剩不多的莲子,四郎嘀咕道:“好像少了点。”

  陶二接口说:“少点也没关系。血莲子是灵物,给江城这些凡人吃,只怕他们消受不起。下面一炉若是莲子不够,我看单用黑狗血点染眼睛就足够了。”

  四郎得到了二哥的间接肯定,很高兴的问:“那我照着古书做出来的面人真的有效了?”

  陶二从炉子边走了过来,四郎立马狗腿的递过去一块浸了井水的半湿棉布。二哥接过去擦了擦古铜色的胳膊,很平静的说了句:“别人做的未必有用,我们做的就没问题。”语气里带着一种不需要解释的自信。

  狐狸表哥手里拿着那本发黄的,还沾着血迹的旧书,翻到四郎折叠过得地方仔细看了一会,说道:“其实收集城中的人血炮制莲子,揉面时加点本地人的祖先骨灰效果更好。分食面人就是在分食江城的守城神灵,吃了这种守城神灵的一小部分,以后就不会再吃江城里的其他同类了。这种法术和厌胜诅咒之术殊途同归,用的好了,就能救一城的人,反之,若是落到心术不正的人手里,咒死一城甚至一国的人也都不是难事。巫族以前就用这种术法对付过炎帝部落,所以历来被视为邪门外道。”

  四郎也知道在三皇五帝时期,甚至到了夏商周,巫族都活跃在凡人的政治舞台上,无数的史料都表明了他们当时受到极高的尊重。许多流传至今的祈年巫术里都有巫族的影子。尽管后来,儒道释三家占据了上风,但来自远古的巫鬼信仰一直都在凡人中间流传着,浸透到凡人的生活中,从来不曾真正远离过。

  二哥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漠然的声音里带着点低沉:“巫族早年的确风光,和人族关系也比妖族好。巫妖大战之后,人族成为凡间界的主宰,我的降落此界,化为蚩尤,带领妖族几次和炎黄部落交战。巫族却趁机融入凡人之中,在凡间建立了不小的势力,甚至一度掌控人族部落的大权。可惜凡人历来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巫族和人族曾经水乳交融的亲密假象很快就破裂了。不过,当初,巫族的确也帮了那些原始部落不少,可以说,炎黄部落能够打败我庇佑的蚩尤部落,巫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人心难测,天命难为……所以他们现在才会这样不甘心,千方百计想要重回人间了。”

  说话间,几个妖怪同意合作,已经做好了十余袋小面人。山猪精进来把捆扎好的面人提了出去,交给等在后门的一群小妖小怪。

  二哥在屋子里守着最后几炉面人。

  刚才蒸面人的时候,四郎还顺便做了一炉寿桃,这时候他提着一袋面桃出门去,打算临走前送点小礼物给街坊邻居。

  面桃的做法和面人差不多,只不过里面的馅料是水蜜桃果干和山楂糕。用寿桃模具烤制出来,桃尖上晕染了粉色的红晕,整个造型几可乱真。

  等四郎在门庭冷落的天水巷里给那些孤魂野怪送完面桃,回来时又在有味斋门前的荆棘栅栏边遇到了崔玄微。

  栅栏边原本种着许多兰草,因为天气太热,这些娇贵的花木已经枯萎了。崔公子站在干枯的兰草旁,半天一动不动的,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四郎与崔玄微擦肩而过的时候,忽然听到他说:“纵然生而为人,也没什么可得意的。做人,还不如做一只山林间的野狐来的自在有趣。”

  四郎以为自己被看出了原型,吓的往后退了一步,然后偷偷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和屁股,确定耳朵和尾巴都没有乱跑,才松了一口气。

  崔玄微的神情有些不对劲,他似乎陷入了某种幻觉中,根本没有看到四郎,自顾自地继续说:“人生于世间,难道仅仅是为了体验苦难吗”

  因为崔玄微也从不在四郎面前摆架子,虽然两人身份地位不同,说不上至交,但还称得上是君子之交。

  四郎自认和崔玄微关系还不错,这时候看他一个好好地贵公子这样颓唐,也不好一走了之,搜肠刮肚的想了想,四郎就说:“人生于世,当然不是为了体验苦难而来的。苦难会有,但是欢乐的时刻不也有吗?只是苦难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欢乐却被认为是短暂而肤浅的,总是转瞬即忘。然而,不论是痛苦和欢乐,本来都是不长久的,长久的只是人的记忆而已。再说了,人虽然弱小,但是可以通过修炼获得力量,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真正的解脱?”崔玄微拈起一片枯黄的草叶,轻轻笑了起来:“世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解脱和真正的自由。每一次自以为是的解脱,其实都只是进入了另一副枷锁之中。”

  这……崔公子你要不要这么犀利。于是四郎没有话讲了。

  两个人沉默了片刻,四郎忽然想起自己还剩下一个面桃没送出去,就摸了出来,递给崔玄微:“给,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吃点甜食就会好一些。桃在古俗中又象征这驱邪之物,谐言“逃”,有帮人免灾的好兆头。吃了这个面桃子,就算你以后遇到了什么苦难,没准也可以逃脱一劫。”

  崔玄微当然不信这种毫无根据的村野怪谈,貌似也没被那个吃甜食心情好的逗比理论安慰到,可他还是礼貌的接过面桃。

  “蛮族打进来了!蛮族打进来了!”荆棘门外忽然乱纷纷跑过去一群人,各个惊慌失措的大声嚷嚷着。

  “不可能?究竟是怎么回事?”吸完五石散后陷入颓废忧郁美青年状态的崔玄微闻言,也顾不上继续和四郎谈人生了。他大步上前,抓住一个在街上乱跑的行人询问。

  那人正在惊慌失措中,就被崔公子玄铁一般的手抓住,只得战战兢兢的解释:宇文阀一向镇守西北边疆,抵御犬戎族。但是去年长陵之战中,威慑北狄多年的老阀主战死于落马桥边。听说新阀主宇文易接手之后,无法服众,宇文阀内部闹得很厉害。今春开始,养的兵肥马壮的犬戎族大举南侵,宇文阀因为内耗,兼之群龙无首,自然不敌……如今,如今犬戎已经攻破潼关了!

  “朝廷呢?南方的朝廷能够打败宇文阀,难道奈何不了区区北狄吗?”店里饮宴的客人听到外面的动静,纷纷跑出来,一个矮胖的儒生焦急地问道。

  “对啊,对啊。”许多人都附和他。既然宇文阀主能够克制住犬戎,那么打败他的南方军队也该有能力能驱逐这些蛮夷才对,怎么会让这些外族轻易就南下呢。

  街上有个穿着白色麻衣,风尘仆仆的中年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听说南方朝廷是有天兵相助,才打败了宇文阀。可是这天兵要郑将军才能请到,如今郑将军已经班师回朝,驻守潼关的十万军队死守不敌,几乎全军覆没,听说犬戎这一役之后,坑杀了足足五万汉人啊!”讲话的人说完就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在残酷的战争和坑杀了数万人的外族面前,似乎城里的人瘟,旱灾以及大人之间的争权夺利反倒成了小事。

  过了潼关之后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各自为政的地方豪强能否抵御得了骑在马上的野蛮犬戎?饮宴的贵族们都大惊失色,半晌相顾无言,也顾不上清谈玄说了,都匆匆登上自家的马车离开。

  “是巫族开始动手了。”陶二走到四郎身后,看着街上乱跑的人,低声说道。

  四郎惊讶的回头:“犬戎是巫族的人?”

  “犬戎是受到巫族控制,信奉巫教的民族。巫师在犬戎族中,有着高于王者的地位。先前见过的那个番僧你还记得吧?他就是北方诸夷共同的国师。”

  “那他来中原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天下动乱,让巫族趁机火中取栗?”四郎有些不能接受这个推断,他前辈子是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所以对这种引外族入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尤其不能接受。可是仔细想一想,对于番僧这个巫族中人而言,信奉儒道释三家的中原人才是外族吧?所谓破而后立,不搅得天下大乱,巫族如何卷土重来?

  似乎对四郎迅速的反应和大局观十分赞赏,二哥点点头解释道:“番僧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在中原之地引发战乱,引西域各族入关,弘扬其外道诸法。这一回巫族也学聪明了,知道天地气运归于人族。虽然人族的个体力量弱小,但是因为人数多,整体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打算借鉴圣人立教的方针,采取以人族治理人族的方式来暗度陈仓。巫族谋划多年,如今西北各族都受其控制,族人均为其虔诚信徒。而西域诸多皇族也都混有巫族血脉。”

  四郎虽然没什么野心,但是到底是个男人,加上饕餮和部下商谈要事时,从来不会刻意避开他,所以四郎现在对于天下大势也有了个大概的认识。

  从前年的汴京之乱开始,中原便进入四方割据的状态。大的势力主要有三股,支持北方老牌士族的宇文阀,受到巫族控制的南方朝廷,以及十分低调但是实力不容小觑,经略西北多年的陆阀。

  这三方势力中,一开始是宇文阀最强大,又有崔卢等豪门支持。朝廷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许多维护正统的儒生支持,比如赵太守这种出身科举的城主也更倾向于朝廷。相比起来,身处西北贫瘠之地的陆阀是最弱小最不被人看好的一方。

  之后,随着宇文阀和朝廷在中原一带多次交战,陆阀却偷偷统一了西北,因为和道门关系好,还派人平定了沦为魔域的豫州。

  现在看来,犬戎南下,宇文阀一阕不振,南方朝廷一直就被巫族所控制,似乎陆阀成了人族最后的希望,是唯一一个能够收复中原河山的势力。难怪饕餮一早就决定要与陆阀和道门结盟了。

  到第二日,山猪精和槐二又指挥着城中一些小怪物去各个路口分送面人。它们假托有味斋主人的名义,把面人掰开来,送给过路的行人吃。成百上千个面人很快就被分食殆尽。

  又过了几日,大约是受到高人指点,军士们不再去城外掩埋尸体,而是干脆就地把尸体拖到河市里来焚烧。这几日城中连天的黑烟蔽日,城里再也看不到随处可见的饿殍,只是河市的地上多了许多黑色的人形灰堆,那是尸体被烧化后留下来的印记。

  也不知是四郎做出来的面人起了作用,还是烧制尸体杜绝了人相食的惨事继续发生,江城里的人瘟真的被控制住了。

  而此时,四郎已经坐进了两头青牛拉的漆彩小车,槐二最后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遗漏东西,驾车的山猪精大喝一声,马车便欢快得驶离了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