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8节(1 / 2)





  佟彤还不知道这事儿,她攥着手机,心里有了底气,连续不断地追问。

  “您说《千里江山图》上没被乾隆盖满章,说明它在乾隆手下的画家眼中并非真品,这个论据也未必站得住脚。首先乾隆对青绿山水不感兴趣,他对不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物也经常放一马,不会大肆涂鸦;第二乾隆和他的团队看走眼的时刻也不少,比如着名的《富春山居图》,就被他把赝品当成了真迹……”

  施一鸣绕过了这个话题:“《千里江山图》卷中的人物、景色水平参差不齐,定然不是同一个人所绘,这个我在论文里花了三章去论证……”

  他熟练地播放幻灯片和高清照片。果然可以看到,画卷中一些细节发挥并不稳定,有些地方像是一气呵成,有些地方明显运笔缓慢,似乎作者思考了半天,才不太确定地下笔。

  有图有真相,现场和直播间里的观众们又动摇了。

  【确实,我一个外行都看出来不是一个人画的。】

  【要是习作倒也罢了。古代绘画大师好像确实很少出这种破绽。】

  只有正在看直播的希孟哭笑不得:“什么嘛。”

  于是佟彤一低头,就看到了他的在线驳斥。

  “作画的时候灵感喷涌,却限于年岁,技巧上未能炉火纯青,刚开始的时候自然会手生。经过大量练习,后来才逐渐熟练起来的。一丈长的画卷,要是每一棵树、每一个人的水准都相差无几,他是不是还要以为这画是ai画的?”

  佟彤瞟一眼手机,把希孟的意思完完整整地转达了出来。

  墙头草群众又飘忽了:

  “也是。如果是高手造假,肯定会追求细节一致,不会在画里留下这种破绽。”

  “是啊,毕竟他创作的时候才十八岁。”

  一个年轻的故宫小职员和大v施一鸣当堂对峙,观众们都难免兴奋。虽然报告时间已经结束,但没几个离场的。不少人本来都起身了,又都坐了回去。

  大家也都好奇:施一鸣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结论,到底有没有漏洞?

  数据什么的毕竟看不见摸不着,目前还无法看出谁更占理。

  施一鸣本来眼看就要上热搜,半路杀出个萌妹子,咬着他论文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疯狂开炮,让他头疼不已。

  他绕过那些似是而非的点,找到另一个话题:“好好,既然你坚持认定《千里江山图》是宋人作品,为何通篇找不到作者姓名,直到清代才突然有人提出了作者姓王?我们研究历史的讲究言之有据,你能找到一个清代以前的史料,证实宋代有个叫王希孟的画家?”

  这倒是个难以辩驳的论据,换成别的文物,可能称得上一个未解之谜。可惜施一鸣老师选错了靶子。

  佟彤迅速低头看手机。希孟早就给出了答案。

  “那时因为记载作者姓名的宋代绢帛早已朽坏,无法修复。”她胸有成竹地说,“清代收藏家将其裁去,又将作者名字誊写上去而已。如果梁清标有意作假,他应该将画作‘挂靠’在久负盛名的画家名下,才能最大限度得利,而不是杜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

  施一鸣哼一声,“这些都是揣测。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材料证明这一点。”

  的确。只有希孟一个“人证”。

  但佟彤也不是省油的灯,迅速回应:“没错,这是个今年的新发现,这个信息只在我们故宫文物修复员内部流传。”

  反正老康也不在,难道在场的其他故宫职员会站出来打她脸吗?

  当然不会啦。大家都笑眯眯的朝她递去鼓励的目光。

  施一鸣一怔:“真的?”

  他随即又说:“但依旧没有证据表明这幅画出自王希孟之手。将近十二米的画卷,没有一处作者的签名和印章,这说得过去?”

  佟彤不用场外指导也知道:“元代以前的画家很少在画中留个人题款。”

  施一鸣:“所以,那就是没有嘛!”

  这就有点胡搅蛮缠了,属于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论断。

  观众们低声交头接耳。如果这个小姑娘真的掌握了什么没有公开发表的内部数据,那施一鸣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问题是,这姑娘说的话,又如何证实为真呢?

  证“假”容易,只要找到任何一个疑点就可以;证“真”却难,因为要做到无懈可击。

  佟彤的手机又是轻轻一震。希孟再次及时地远程救场。

  “谁说没有作者信息。我在画中偷偷留了花押——虽然官家不让。”

  随后他发语音,说了一个位置。

  佟彤激动得鼻尖出了汗,三两步冲上讲台。

  施一鸣:“哎……”

  工作人员乐得看戏,都没拦她。

  佟彤翻了几下ppt,翻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高清扫描件,根据希孟的定位,找到了一片毫不起眼的水波,放大再放大,终于——

  观众席里响起低低的惊叹声。

  一笔笔连贯的水波纹里,似乎确实藏着一个极其细小的符号。

  虽然王希孟是画院门生,所绘制的作品理论上版权都归皇帝胖佶,但像他这么心气高傲的后生,怎么会轻易遵守规则。

  况且这幅画的风格和技法,明显不是宋徽宗能画出来的。皇上既然不可能跟他争版权,那自己悄悄标识一下,也不会有人发现。

  这个埋藏了近千年的小任性,终于在报告厅里真相大白。

  几十年里,学者们对《千里江山图》是一厘米一厘米地剖析检测过,但没人发现过这片水波的独特之处。

  只有佟彤,曾在葆光副本里见过少年希孟给他的作品画押记认。那个独特的、近乎一笔带过的个人签名,从此被她牢牢记住。

  若是事先不知道这个花押的形状,只凭肉眼搜寻,几乎是不可能发现水波里的秘密。

  施一鸣也愣住了,他也一厘米一厘米地寻找过《千里江山图》的破绽,可从来没发现过这个印记。